平遙古城
平遙古城位于中國北部山西省的中部,始建于西周宣王時期(公元前827年~公元前782年),明代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)擴建,距今已有2700多年的歷史。迄今為止,它還較為完好地保留著明、清(公元1368~1911年)時期縣城的基本風貌,堪稱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的古城。
明朝初年,為防御外族南擾,始建城墻,洪武三年(公元一三七零年)在舊墻垣基礎上重筑擴修,并全面包磚。以后景德、正德、嘉靖、隆慶和萬歷各代進行過十次在的補修和修葺,更新城樓,增設敵臺?滴跛氖辏ü黄吡闳辏┮蚧实畚餮猜方浧竭b,而筑了四面大城樓,使城池更加壯觀。平遙城墻總周長6 1 6 3 米,墻高約1 2 米,把面積約2 . 2 5 平方公里的平遙縣城一隔為兩個風格迥異的世界。城墻以內街道、鋪面、市樓保留明 清形制;城墻以外稱新城。這是一座古代與現代建筑各成一體、交相輝映、令人遐思不已的佳地。
建在城門外小城 ,又叫月城 ,用以增強城池的防御能力。《武經總要前集·守城》記載:“其城外甕城,或圓或方。視地形為之,高厚與城等,惟偏開一門,左右各隨其便。”平遙古城的甕城城門與大城門的朝向多數呈90°夾角(南門和下東門除外),即便敵軍攻破了甕城城門,還有主城門防御,由于翁城內地方狹窄不易于展開大規模兵力進攻,延緩了敵軍的進攻速度,而城墻頂部的守軍則可居高臨下四面射擊,給敵人以致命打擊,正所謂關門打狗、甕中捉鱉。
修筑于城池的城門頂,古代有時稱“譙樓”。平遙城墻的城樓共有六座,創修于明代,清康熙四十二年( 1703年 )補修重筑,城樓高16.14米,寬五間13.72米,進深四間 10.04 米。造型古樸、典雅 ,結構端莊穩健。城樓是城墻頂精致美觀的高層建筑,平常登高瞭望,戰時主將坐鎮指揮,是一座城池重要的高空防御設施。
平遙城墻的平面布局呈方形,坐北向南,偏東15°城之所以追求"方正",如果不是在解釋古人"天圓地方,道在中央"之說,便是出自科學的建筑構思:除了圓形之外,最短的周邊能圍合成最大面積的只有方形。城之朝向,固然面南為尊,但縣城不比皇城,故因地制宜取朝東15°偏向,正好順應著常年的主導風向,每日沐浴著充裕的陽光。
城池前有中都河水,遠方是麓臺山和超山,迎山接水,生機盎然。平遙城墻周長6162.68米(與明初"周圍十二里八分四厘"吻合),其中東墻1478.48米,南墻1713.80米( 東西兩墻南端的直線間距也不過1500米),西墻1494.35米,北墻1476.05米,東 、西、北三面俱直,唯南墻隨中都河蜿蜒而頓縮逶移如龜狀。
- 相關信息
- ·佛教圣地五臺山 2010-8-28 20:26:39
- ·喬家大院 2010-8-28 19:53:03
- ·游不玩的綿山美景 2010-8-28 11:57:22
- ·懸空寺 2010-8-27 18:16:48
- ·云岡石窟 2010-8-27 17:34:4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