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杜甫草堂歷史
今日的杜甫草堂是經宋、元、明、清多次修復而成,其中最大的兩次重修,是在明弘治十三年(1500年)和清嘉慶十六年(1811年),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規模和布局。
杜甫草堂博物館完整保留著清嘉慶重建時的格局,面積300余畝,園林是非常獨特的“混合式”中國古典園林。草堂內楠木參天,梅竹成林,溪水婉蜒,橋亭相間,花徑柴門,曲徑通幽,園林格局典雅而幽美。春梅,夏荷,秋菊,冬蘭四季芬芳。
杜甫草堂博物館按功能區分為:文物景點游覽區(草堂舊址)、園林景點游覽區(梅園)和服務區(草堂寺)。是成都游客最集中有觀光勝地之一。草堂舊址建筑從正門始,依次遞進是大廨、詩史堂、柴門、工部祠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。
成都杜甫草堂正門匾額的“草堂”二字為是清代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親王愛新覺羅•允禮所書寫。詩史堂是杜甫草堂紀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。詩史堂正中是雕塑家劉開渠所塑的杜甫像,堂內陳列有歷代名人題寫的楹聯、匾額。工部祠內供奉有杜甫畫像,并有都曾經寓居蜀地詩人陸游、黃庭堅陪祀。工部祠東側是“少陵草堂”碑亭,象征著杜甫的茅屋,“少陵”本為地名,漢宣帝墓稱“杜陵”宣帝皇后墓因規模小于帝陵所以稱:“少陵”。
杜甫曾在這里住過較長時間,在詩中曾自稱“杜陵野老”、“少陵野客”,也就稱他為“杜少陵”了。工部祠后有近代1997年依據杜詩描寫和明代格局借鑒川西民居的特點恢復重建的“茅屋景區”。杜甫草堂還有一處位于紅墻夾道、修竹掩映的由碎瓷鑲嵌、古雅別致的“草堂”影壁。
2005年重建的萬佛樓位于草堂東面楠木林中,復原了成都“東有崇麗閣,西有萬佛樓”之風貌。位于原梵安寺古建筑群第三重大雄寶殿的“大雅堂”內,陳列著大型彩釉鑲嵌磨漆壁畫(64平方米)和12尊歷代著名詩人雕塑。
唐代遺址陳列館位于草堂東北面。2001年底,在草堂內發掘出大面積的唐代生活遺址和一批唐代文物,它極大地豐富了杜甫草堂的歷史文化內涵,印證了杜甫當年對居住環境及生活情景的描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