嵩山的著名古建筑
嵩山的宮觀雖不及其它名山數量多,但其規模卻十分宏大,氣勢異常雄偉,為我國現存現模最大最古的建筑群之一。中岳廟位于山南麓黃蓋峰下,坐向子午,依脈朝案,砂拱以秀,水抱以情,是嵩山現存古建筑群的杰出代表。清代乾隆帝重修中岳時,以北京皇宮為藍本,按宮中的布局和建筑來設計,其規模的宏大由此可知一斑。
中岳廟創建于秦代(公元前3世紀下半期),稱“太室祠”,內設祠官專事祀典。西漢時,武帝游嵩岳,中岳廟得到了較大規模的發展。中岳廟占地十萬平方米,從廟前的中華門到廟后的御書樓,全長(即進深)一點三華里。殿樓閣宮,亭臺廊碑,排列井然有序。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是中岳廟古建筑群的中軸線。沿中軸線由南向北,由低而高,依次為中華門、遙參亭、天中閣、配天作鎮坊、化三門、峻極門、崇高峻極坊、中岳大殿、寢殿、御書樓,共十一進。
天中閣后面的六角亭,配天作鎮坊與崇圣門之間的六角亭,峻極門和化三門之間的四岳殿臺基,大殿院的兩座御碑亭和廊廡,寢殿院的廊房以及御書樓兩端的東西順山房,分別位于中軸線的兩側。廟的東西兩路,還分別建有太尉宮、火神宮、祖師宮、小樓宮和龍王殿等獨立成體的小院落。廟內有 330株古柏、一百通石碑,及神鼎、鐵人等眾多文物,被譽為“文物之鄉”。
太空闕建于東漢安帝元初五年(118年),與少室闕、啟母闕并稱“中岳漢三闕”,為中岳第一門。闕由方石壘砌,分左右兩部分,相距6.75米。闕高3.13米,寬2.1米,厚0.7米。頂分六層,計二十二塊方石疊砌。東半闕無字。西半闕正面,有陽刻額文“中岳太室陽城神道闕”三行九個篆書大字,現在后三字剝落。背面有“奉祀崇高神君,頌公結事”八分篆書字。這些篆文氣勢挺拔,蒼勁有力,是研究我國書法演變的重要實物。東闕雕有人物,車騎出行、馬伎、舞劍、龍、虎、玄武、象、羊頭、斗雞、犬逐兔、蟾蜍、貓頭鷹、建筑物、長青樹等畫像50余幅,是研究漢代民間風俗習慣和社會生活的重要資料。
中華門嵩山第一坊。原為木建牌坊,1942年改建為磚瓦結構的殿式牌坊。坊下部開三道拱券門,“中華門”三個大字題于門額之上。內外分別題寫“嵩峻”、“天中”、“依嵩”、“帶潁”八字,意即其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。
遙參亭為過往行旅拜岳神的地方。為重四角亭,亭基高出地面1.58米,亭高5米余。亭子四周有磚砌花墻,亭下有明柱撐頂,頂為綠色琉璃瓦覆蓋。整個建筑巧奪天工,精彩異常。
天中閣,原名“黃中樓”,為中岳的正門。明嘉靖四十年(1562年)重修后,以“正當天中”之意,易名“天中閣”。清代重修,形似北京天安門。下為墩臺(高8米,寬13米),上建樓閣(總高十余米)。墩臺高大,正開三道磚券門闊,門扇重厚,上裝三斤重的虎頭鐵釘l24個,其龐大、堅固,可以想見。臺上樓閣為重歇山頂,面闊五間,綠瓦回廊,雪花欞門間的“中岳廟”三個大字赫然顯目。門前月臺兩側蹲臥虎視耽耽的石獅各一對,雕工十分精細。門后有三條磨光的青石神道,筆直地通向中岳大殿。
- 相關信息
- ·嵩山中岳大殿 2010-9-3 9:32:48
- ·嵩山的著名古建筑 2010-9-3 9:25:55
- ·嵩山國家森林公園 2010-9-3 9:16:46
- ·中岳嵩山簡介 2010-9-3 8:22:3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