龍門石窟
龍門石窟是中國著名的三大石刻藝術寶庫之一,位于河南省洛陽南郊12公里處的伊河兩岸。經過自北魏至北宋400余年的開鑿,至今仍存有窟龕2100多個,造像10萬余尊,碑刻題記3600余品,多在伊水西岸。數量之多位于中國各大石窟之首。其中“龍門二十品”是書法魏碑精華,唐代著名書法家褚遂良所書的“伊闕佛龕之碑”則是初唐楷書藝術的典范。
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城南12公里處。這里兩山對峙,伊水中流,猶如一座天然門闕,在春秋時期稱“闞塞”或“伊闞”,隋以后稱龍門。所謂“石窟”,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,或是天然形成的石洞,用以藏身或貯藏食物和東西。然而以石窟寺出現卻是在古印度興起佛教后出現的。隨著僧侶的傳教活動傳入我國的邊疆和內地,同我國民族特點和傳統的各種藝術技法風格融合交匯,成為我國的一種特有的雕刻、彩繪工藝。
風景秀麗,這里有東、西兩座青山對峙,伊水緩緩北流。遠遠望去,猶如一座天然門闕,所以古稱“伊闕”。自古以來,為游龍門的第一景觀。
龍門石窟始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(公元493年)前后,后來,歷經東西魏、北齊,到隋唐至宋等朝代又連續大規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。密布于伊水東西兩山的峭壁上,南北長達1公里,現存窟龕2345個,題記和碑刻2680余品,佛塔70余座,造像10萬余尊。 其中最大的佛像高達17.14米,最小的僅有2厘米。這些都體現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極高的藝術造詣。
歷史上,洛陽曾是東漢、北魏和武周等朝代的都城。東漢時佛教開始傳入中國,永平年間建成了號稱中國佛教第一名剎的洛陽白馬寺。北魏皇帝普遍崇尚佛教,而武則天對佛教更是篤信有加。為了表示對佛祖的虔誠,他們在洛陽大興土木,龍門石窟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處。
1999年,洛陽市人民政府投資近兩億元,對龍門石窟周圍環境進行了大規模治理改造。2002年3月,成立了龍門石窟風景區管理局,對石窟、香山寺、白居易墓實行統一管理,并籌措資金近一億元,在龍門石窟南北架設了兩座公路大橋,拓寬了景區內南部河道,修復了香山寺古建筑設施,計劃2003年4月,景區實行封閉式管理,屆時,將會以石窟、寺院、墓園合為一體的旅游景象出現。那時,中外來賓可以在香山寺鐘聲的伴隨中,漫步于水面漣漪的伊河河畔,駐足于佛龕之前,一覽龍門眾多景觀。榮譽:國家文物保護單位 國家5A旅游景 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示范點 世界文化遺產
- 相關信息
- ·宋都御街 2010-9-1 13:03:43
- ·開封鐵塔 2010-9-1 12:29:30
- ·開封包公祠 2010-9-1 12:23:05
- ·中岳嵩山 2010-9-1 12:16:33
- ·龍門石窟 2010-9-1 12:11:0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