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解永定土樓
永定土樓景區位于閩西龍巖地區的永定,分布著客家民居建筑群,它們被統稱為“永定土樓”。它起源于唐代,元末明初時慢慢被當地所接受,并且廣泛流傳。現在永定土樓以歷史悠久、風格獨特、規模宏大、結構精巧等特點屹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藝術之林。
現存的客家土樓有大約2萬余座,而永定全縣有圓樓360座,方樓4000余座。基本上是以家族的形式進行居住,具有安全防衛、防風防震、防火防潮的功能。永定縣境內的大型方型、圓型土樓有8000余座,而圓形的則只有360座,最大的圓樓直徑為82米,最小的是洪坑村的“如升樓”,直徑為 17米;最古老的是高頂村的“承啟樓”,建于公元1790年,樓內最多時曾居住80余戶人家,有600多人。最壯麗堂皇的、最有代表性的是洪坑村振成樓。
土樓在古代乃至建國前,始終是客家人自衛御敵的堅固樓堡。土樓的大門是用二、三十百厘米厚的雜木制的,外釘鐵板,有的樓門上還裝有防火水槽。圓形土樓一、二層不開窗,就是敵人逼到墻下也無可奈何。有的土樓用內外雙層土筑成僅有1米余寬的夾道,夾道繞樓一周,外墻開窗,除可通風納光外,便于狙擊敵人,防衛自己。有些土樓在樓的最高處前方和左右方還設有了望臺,登上了望臺,樓外敵情一目了然。
永定土樓除有防衛御敵的奇特作用外,還具有防震、防火、防獸及通風采光好等特點。為了防火,許多圓樓的外圈樓房分割成六分之一、八分之一或十分之一,中間筑防火墻,使火不得蔓延,燒及全樓。又因圓樓每層房間都處在圓周的均等點上,沒有死角,通風采光都比方樓好。由于土樓厚度大,隔熱保溫,冬暖夏涼。
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區或深山密大之中,當時不但建筑材料蕢乏,豺狼虎豹、盜賊嘈雜,加上懼怕當地人的襲擾,客家人便營造“抵御性”的城堡式建筑住宅——土樓。
土樓最早時是方形,有宮殿式、府第式、體態不一,不但奇特,而且富于神秘感,堅實牢固。樓中堆積糧食、飼養牲畜;有水井,若需御敵,只需將大門一關,幾名青壯年守護大門,土樓則像堅強的大堡壘,婦孺老幼盡可高枕無憂。由于方形土樓具有方向性、四角較陰暗,通風采光有別,所以客家人又設計出通風采光良好的,既無開頭又無結尾的圓樓土樓。
土樓群的奇跡,充分體現了客家人集體力量與高超智慧,同時也閃耀著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光彩,自改革開放發來,永定土樓越來越為世人所矚目。位于永定縣湖坑鎮洪坑村的振成樓,聞名世界,被稱為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顆明珠。
- 相關信息
- ·永定土樓10個最具有代表性土樓 2010-5-20 18:04:05
- ·永定土樓是用什么建造的 2010-5-20 17:52:36
- ·永定土樓形成原因及建筑結構 2010-5-20 17:15:36
- ·了解永定土樓 2010-5-20 16:43:1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