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薩神廟
周薩神廟建于公元12世紀初期索亞娃曼二世統治時期。與其北邊相距170 米的托瑪儂神廟為同一時期建造,其建筑布局、結構形式完全一樣。但這兩組建筑為何而建,目前尚不清楚。只是在19世紀后期,駐柬法國軍官迪科在發現這組建筑時,從當地人口中得知該廟是供奉周薩神(ChauSay )的,故法國人將其命名為周薩神廟(ChauSayTevoda)。
“Say ”是一個高棉人的名,而“Chau”一詞是印度語“王”、“Tevoda”一詞是印度語“神仙”,則整個名稱的意思應是“Say 王的神”。而“Say 王”具體是誰,或是一種誤傳,尚不得而知。也有可能是為紀念索亞娃曼一世而建,或是與舉行索亞娃曼一世遺留下的某種傳統儀式有關。
在20世紀上半葉,法國人也對周薩神廟進行了清理和搶險加固工作,進入20世紀70年代,吳哥古跡與這個國家一起歷經了近20年戰亂的浩劫。直至1993年柬埔寨政府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了拯救吳哥古跡的國際行動。周薩神廟為印度教寺廟,屬小吳哥建筑風格。是吳哥古跡中一座較小的寺廟,然而其建筑布局所反映出來的宗教內涵又獨具特色:
周薩神廟主體建筑中的西塔門、中央圣殿、東塔門與高架甬路、十字平臺、神路貫穿于一條東西向的中軸線上,其他建筑物對稱分布在中軸線兩側。同時在圍墻以內的主體建筑又以象征須彌山的中央圣殿主塔為中心,統帥全局。其軸線對稱的建筑布局顯示出主次分明的成熟組合。
周薩神廟遵循印度教山廟的傳統,將一座高約19米的中央圣殿主塔建于臺座之上,象征著神在地上的山宅——須彌山。其他建筑圍繞在其周圍。其傳統印度教風格烘托出建筑的莊嚴神圣。由于建筑體的組合極為緊湊、距離很近,使整個院落的空間較為狹小,人在其中,有一種森嚴而又神秘的感覺,同時又更顯中央主塔的峻偉氣勢。另外,由于受有限的結構跨度的制約,建筑體內部的空間也極為狹小,通常情況下不適合居住。
用于建造神廟的主要材料,砂巖石的質地較為密實,便于雕鑿,主要用于建筑外側結構的砌筑,并被雕刻出各種花飾;紅色角礫巖石質地堅硬、孔隙較大,主要用于基礎內部結構和內襯墻的砌筑。這種以石材為主體的建筑構造體現出獨特的建筑形式。蓮花、天鵝尾等體現宗教色彩的裝飾性雕刻,則使人感覺到無處不在的宗教的神秘,其精美的石刻藝術展現出久遠神秘的高棉文化。
- 相關信息
- ·周薩神廟 2010-11-15 17:12:18